联帮农业首码,美国农村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llen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5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1、美国农村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美国农业发展特点

  美国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0.6公顷.2012年美国的务农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美国自然资源丰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美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12年,美国的谷物总产量为3.63亿吨,人均占有量1160公斤.美国拥有巨大的粮食储备,谷物的结转库存占世界***,近年来大致接近世界库存总量的1/3.美国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在美国的农业总产值中,2012年种植业占52%,畜牧业占48%.美国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巨大的份额.2012年,美国畜产品销售量为全世界第1位,其中牛肉占世界21%,奶占18%,蛋占12%.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处于世界***发达之列.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更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美国农业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美国作为移民***,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农业部在1862年成立的时候就明确定位“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具竞争力的产业.美国农业全面支持政策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和发展,目前形成了庞大的农业政策体系,内容涵盖资源保护、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价格和收入支持、农业信贷、农业税收、农产品对外贸易等方方面面,但农业补贴始终是农业政策核心,在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高美国农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以小型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美国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公司型的农场越来越少.据统计,2007年属于公司性质的农场有96000个,合作农场为174000个,而家庭农场则有190万个.到2010年,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美国220多万户的农场中,大约有350多万的农业劳动力,其余的是小孩和老人等,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400英亩的土地,大约等于2400亩.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平均为1.6个.2010年,美国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农场有88%是属于家庭农场,而生产的农产品占全美农产品生产量的79%.

  三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美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通过科学分化,使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四是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领先世界各国***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全过程机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当前依然在种植业、工厂化畜禽饲养、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目前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现耕地、播种、施肥、除草、除病虫害等作业.生产的机械化辅之以管理的科学化,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五是农业产销一体化.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美国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如在食品的产销系统,就包括农业投入物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批发、零售以及餐馆等,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体系.

  六是科技在农业生产应用广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美国高生产率的坚实后盾.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始终保持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目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农业生物新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七是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利用和节约农业资源,保持农业在国际上的可持续竞争力,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实施保护性耕作(按作物残茬覆盖量达到30%为标准计算)的比重,大豆已达到30%—40%、玉米也达到了25%.实际屯地表作物残茬覆盖量小于30%而接近标准的土地耕作面积远大于上述数.美国于1986年起开始实施土地休耕保护计划.本着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由政府补贴,农民实施10-15年的休耕还林、还草等长期性植被恢复保护,***终达到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美国农业发展经验做法

  美国从一个移民***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之外,***政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用农业立法保障农业的发展.在几十年里,美国国会通过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国会农业立法是个辩论和反复磋商的过程,是各种利益集团互相让步的过程.立法是政府制定农业政策、实施农业计划的基础,后者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各项农业法律不仅规定了政府对农业政策的基本取向,而且还规定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基本权限,政府行为只能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据美国农业部***经济学家办公室官员介绍,美国自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今,历经近80年的变迁,已形成以农业法为基础和中心、100多部重要法律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美国政府每5***6年就对相关法案进行更新.在法案的变迁中,政府既充分尊重市场运行机制的支撑作用,尊重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强调政府的功能与作用,使新法案由原来集中的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控制逐步转变为对农户的价格补贴,从而保障了美国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政府对农业进行比较有效的宏观调控.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30年代严重的农业危机迫使罗斯福政府实行新的农业政策,开了经济干预的先河.此后,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虽在不断下降,但政府仍然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采取了有力的价格保护和收入支持政策.美国农业的宏观调控有三个特点:一是有专门政府调控职能的机构(商品信贷公司),并建立了巨大而灵活的联邦储备体系;二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联邦政府用于农业支持的经费,***高时每年超过了250亿美元;三是政府实行农场主“自愿”的农业计划,并用价格、信贷、补贴等手段予以有力的配合.

  (三)对农业发展实行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的农场经营基本上是私人投资.农场主解决资金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政府的农产品抵押贷款计划,即如果在作物收获之后价格偏低,农民可以用农产品进行抵押而不偿还贷款;二是政府提供信贷担保.农业贷款期限短则1-5年,长的可达40年,利率都比较低.不过,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与农业发展有关的基础设施,因为投资大、收效慢,曾经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联邦政府在1933年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对该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不仅控制了洪水,而且提供了廉价的电力,收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政府对农业投资实行税收优惠,税收减免可达到应税收入的48%.农业投资被认为是农场主合法的“避税所”.美国实行的作物保险制度也有利于农业发展.

  培训过程中所访问的美国农业信贷委员会是一个向农户、农场主和合作社提供贷款的私营机构.美国农业信贷委员会向农民或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其他综合服务,帮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销售.美国政府将全国分为12个农业信贷区,每个农业信贷区设有一个农业信贷委员会,负责结合本区具体情况,制定适应当地生产需求的农业信贷政策,有效保障了农业信贷资金的高效运行.

  (四)重视农业科教,形成了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赠地学院法案,规定用出售公地的收入作经费,每州***少建立一所开设农业和机械课程的州立学院,赠地学院即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1877年通过《哈奇法案》后,由农业部、州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共同领导的农业试验站逐渐发展成为农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1914年通过的《史密斯-利弗法案》,则为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通过立法,形成了农业教学、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三者密切结合的“三位一体”体系.这个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州农学院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推广三项任务,使三者结合在起,互相促进;二是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由基层向上申请,推广服务工作由农业部和农学院共同领导,并以农学院为主,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三是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和县共同负担,科研经费则主要来自公共和私人(公司),二者互相补充,很好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

  (五)发展服务型的农业合作社.农场主合作社在美国的一体化农业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家庭经营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了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问题,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农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主要有:(1)销售和加工服务.这类合作社是沟通农场主和市场的重要渠道,拥有多达几百万的社员,销售总额超过千亿美元.销售的农产品中,***重要的是牛奶,其次是谷物和油子,同时也有水果和蔬菜.这类合作社的业务不仅包括产品的集中、储存到谈判价格、组织拍卖等各个环节,而且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可供直接消费的产品,为农场主获取尽量多的利润;(2)供应服务.这类合作社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包括销售石油产品、化肥、农药、饲料、种子、农机及其零配件等等,在全国农业投入物市场中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额(化肥和石油为44%,农药29%,饲料和种子约16%);此外,它们还提供种类繁多的科技服务,如土壤测试、防疫、育种、奶牛改良、作物监测直到经济核算和法律咨询;(3)信贷服务.在农场主所得的贷款中,合作系统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农业合作信贷体系提供的贷款已占全部农业贷款的2/5左右,包括季节性经营贷款、弥补周转金不足的中期贷款、用于基本建设的长期贷款和支持出口的贷款等四大类;(4)农村电力合作社和农村电话合作社;(5)服务合作社,这是除了上述几类以外专门从事某些服务的合作社,如运输、仓储、烘干、人工授精、灌溉、火灾保险、住房等等.

三个。

一阶段:乡村生活时代,1900-1929

本世纪前几十年的计划集中在农场生活,那个时代被看成是农村生活。尽管改善农村生活的动机主要源于“农村问题”的反对建议,但是双方观点都是乡村运动的一部分,一种主要基于城市对乡村生活条件的日益关切的表现。

二阶段:新政,1930-1945

在30年代的新政期间,农业发展政策是联邦政府应对大萧条的反应之一。但仍主要以农场和农民为中心。此间主要的农业计划包括《农业调整法案》(1933)和《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案》(1936)管理下的那些计划,成为此后整个世纪农业政策的核心。

这些计划通过直接支付生产者,土壤保护技术支持和成本共享实现了面积削减。

三阶段:战后时期,1945-1960

战后早期,在总统杜鲁门和农业部长Charles Brannan的管理下,贷款和技术支持计划仍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和工业发展。比起新政时期更加注重联邦和当地政府的结合,与那些导致更直接的联邦农业支持计划的批评保持一致。

艾森豪威尔政府实施了一项新计划,专注于向当地社区发布经济发展信息。为数不多的得到联邦资助的计划被设计成示范试点,为当地领导依据自身资源和需要去学习和采纳树立了榜样。

美国农业部视当地政府积极性和草根***的控制为农业发展工作的关键。

扩展资料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获胜统一全国。

乡村生活时代,1900-1929

本世纪前几十年的计划集中在农场生活,那个时代被看成是农村生活。尽管改善农村生活的动机主要源于“农村问题”的反对建议,但是双方观点都是乡村运动的一部分,一种主要基于城市对乡村生活条件的日益关切的表现。

一部分人担心农村人口的减少会给城市增长增加负担,可能导致食品价格危险上涨。这其中还有很多人担心农村文化的遗失,(因为)农村文化和美国的农业传统休戚相关。另一部分人——到20世纪20年代——希望将人口从农场迁往城市。他们认为美国的农场太多了,这导致低效率和农村贫困。过剩的农民从事工业工作将给有效率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土地,还能给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前者及其家人都会因工资提高和生活条件改善而受益。

农业政策及其衍生计划的主要特点就是减少隔离——让农村享受城市的便利——和改善农业(农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农村邮递,修缮道路,支持联合学校,发展社区活动中心,和其它普及计划,让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农村地区的服务和教育水平接近城市。农村普及计划帮助更有进取心的农民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收入和和生活水平。这些计划为后续农业发展计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教育水平一直是本世纪的核心计划,同时一些计划旨在培养社区凝聚力和领导***的发展。

这些计划的影响好坏参半,有进取心的农民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但是此间农村人口只有少量增长,而城市人口却急剧膨胀。既有不断增加的城市机会(如修建道路,邮购目录服务和联合学校)带来的拉力,又有效率日益提高的农场带来的推力,在同样的生产水平和更高的生产水平上,他们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少。

新政,1930-1945

在30年代的新政期间,农业发展政策是联邦政府应对大萧条的反应之一。但仍主要以农场和农民为中心。此间主要的农业计划包括《农业调整法案》(1933)和《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案》(1936)管理下的那些计划,成为此后整个世纪农业政策的核心。这些计划通过直接支付生产者,土壤保护技术支持和成本共享实现了面积削减。其它的农业计划包括联邦为(农场)运营和物主贷款提供的农业信贷,以及为租户和其它无土地者收购自留地提供的支持。其它的非针对农业的计划包括农业电气化和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试图通过更加传统的基础设施发展和新的全面区域政策,来实现农业地区的工业化发展。

新政计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的商业农场主通过政府支持实现了一定的收入稳定性,并用以投入改进效率和生产率的机械化和其它新的方式当中。用资本代替劳动力的农业计划促使大量剩余农民和租户离开农业。采用自留地,合作耕种和小农工业来稳定这些农村人口的努力并不成功。二战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工厂,并给年轻的农民工提供了比自己的家乡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农业电气化和工业发展开放了一些农业地区,像田纳西流域,带来了不断增加的非农产业,成功地引入了农业替代产业。

新政代表了联邦对经济发展计划干涉的顶峰。但这种强势的联邦角色并没受到一致好评,尤其是那些有可能导致社会变革的计划。后来国会反对声越来越大,使得那些与公认的应该为个体农民提供支持的联邦角色偏离太远的计划不得不中止。但是,这些计划为后续的计划设计提供了有用的经验。

战后时期,1945-1960

战后早期,在总统杜鲁门和农业部长Charles Brannan的管理下,贷款和技术支持计划仍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和工业发展。比起新政时期更加注重联邦和当地政府的结合,与那些导致更直接的联邦农业支持计划的批评保持一致。艾森豪威尔政府实施了一项新计划,专注于向当地社区发布经济发展信息。为数不多的得到联邦资助的计划被设计成示范试点,为当地领导依据自身资源和需要去学习和采纳树立了榜样。美国农业部视当地政府积极性和草根***的控制为农业发展工作的关键。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你要的,这是在一本书上看到的。

2、俄罗斯联邦政府都有哪些部门?

  俄罗斯联邦总统

  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

  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俄罗斯联邦政府机关领导

  联邦消费者和公益保护监管局

  俄罗斯联邦卫生与社会发展部 俄罗斯联邦内务部

  联邦卫生与社会发展监督管理局

  联邦劳动与就业管理局

  联邦移民局

  联邦卫生与社会发展署

  联邦生物医学署

  联邦高端医疗管理署2005年7月4日成立

  联邦大众媒体与居民保障监管局 俄罗斯联邦民防、紧急状态与减灾部

  俄罗斯联邦文化与大众媒体部

  联邦档案署

  联邦文化电影署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

  联邦出版和大众媒体署

  联邦科学教育监管局

  俄罗斯联邦科学与教育部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

  联邦知识产权商标管理局

  联邦教育署

  联邦军事技术合作管理局

  联邦科学与创新署

  联邦技术出口监管局

  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 联邦自然资源利用管理局

  联邦水资源署 联邦安全采购管理局

  联邦林业管理署

  联邦专门建设管理署

  联邦矿产管理署

  联邦工业署

  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能源部 俄罗斯联邦司法部

  联邦能源署

  联邦技术调控与计量署

  联邦执行局

  俄罗斯联邦地区发展部

  联邦住宅与建筑管理署

  联邦登记局

  俄罗斯联邦农业部 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局 联邦司法警察局

  联邦渔业管理署

  俄罗斯联邦交通部 联邦交通管理局

  联邦航空管理署

  联邦对外侦察局

  联邦公路管理署

  联邦铁路运输管理署 联邦安全局

  联邦海运和内河运输管理署

  联邦麻醉品监督局

  联邦测量和地图管理署

  俄罗斯联邦信息与通信部 联邦通信管理局 联邦保卫局

  联邦通信署

  ***机要局

  联邦信息署

  俄罗斯联邦财政部 联邦税务局 总统专门计划管理局

  联邦保险监督管理局

  总统事务管理局

  联邦预算监督管理局

  联邦金融监测局

  联邦金库(联邦局

  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贸易部 联邦储备署

  联邦不动产名册署

  联邦财产管理署

  联邦经济特区管理署

  联邦反垄断局

  联邦***局

  联邦金融市场监管局

  联邦税则局

  联邦环境监测局

  联邦***统计局

  联邦生态与原子能局

  联邦海关

  俄罗斯联邦政府俄文网站

  俄罗斯宪法第六章关于政府的规定

  俄罗斯联邦宪法性法律政府法

  大众传媒通讯监督署

  联邦原子能署

  联邦宇航署

  军用及专门技术供应署

  联邦体育署

  联邦旅游署

3、世界三大农业文献数据库是指什么

世界三大农业文献数据库:

CABI的“农业和自然资源数据库”—CAB ABSTRACTS

FAO的“国际农业科技情报系统”—AGRIS

NAL的“农业联机检索数据库”—AGRICOLA

(一)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文摘(CABI)

历史沿革:1928--85.8月,英联邦农业局,简称CAB; 1985.9--93.5月,英联邦国际农业局,简CABInternational;1993.6起更名为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简称CABI;2000年改为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

CABI的宗旨:通过传播、应用和研究农业和生物科学,以信息产品支持农业、林业、人类健康、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为人类健康服务。目前,加入该组织的成员国达41个,中国于1995年8月正式成为CABI成员国。

(二)AGRIS光盘数据库

(三)AGRICOLA光盘数据库

of Agriculture,简称

B of

A),创刊于1942年,月刊。

 

美国***农业图书馆的“农业联机检索”(Agriculture On—Line Access,简称AGRICOLA),英国的“联邦农业局”(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简称CAB)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农业科技情报”(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AGRIS)

4、中美农村金融体系对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和***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及缺陷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然后对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从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农业保险3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后,在对中美农村金融体系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农业保险等3条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又聚焦在农业、农村方面,在这份《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文件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1]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和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农村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的复杂性不但来自于风险、成本和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来自于经济体制、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制约”。[2]而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对农村金融制度及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必然要求。美国作为全球***发达的***,已经具备了机制灵活、组织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助推了其本国农村经济乃***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借鉴美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效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缺陷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3]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的民间借贷组织,即所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

  1、正规金融机构

  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接受银行监管部门监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我国,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大主要金融机构,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共同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格局。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大的涉农商业银行,主要办理乡镇农村工商企业存贷款业务、农业存贷款业务和乡镇居民储蓄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也是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代办储蓄业务以来,经过多年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全国覆盖城乡网点面***广、交易额***多的个人金融网络。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市场占有率达9.64%,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第六储蓄大户[4].其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还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2、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亦称民间金融、地下金融,主要是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之外进行的金融交易”[5].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民间自由借贷。民间自由借贷是指无组织性的民间个人或企业间的借贷活动,是一种直接的借贷活动,也是***主要的民间融资形式。二是私人钱庄。钱庄是一种古老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旺盛的资金需求,使以从事融资和高利贷的私人钱庄再次出现,并开始活跃起来。一般而言,钱庄的存贷款利率要大大高于商业银行。三是民间集资。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希望对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扩张,但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他们的产业规范性、经营业绩通常还远远达不到向银行借贷或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标准,为了扩大生产,他们有时通过集资的方式获取资金。四是民间合会。这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带有互动、合作性质的自发性群众融资组织,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历史。融资数额较大的合会多分布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五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的准正规金融组织。从性质上看,农村合作基金会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而属于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形式。

  (二)现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

  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我们可以看几个数据:“2008年我国整个涉农贷款余额将近7万亿,农户贷款的余额是15000亿,其中农户贷款去年新增大约2千多亿。”[6]而截***2009年6月末,“我国只有118家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这其中不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引入的资本还不到50亿元,吸收的存款只有130亿元,发放的农户贷款只有55亿元,给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只有87亿元。”[7] 我们现在有2亿多的农户,真正能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信贷服务的大约只占1/3.

  1、基层金融网点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

  1999年***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调整和重组,农业银行在进行商业化改造之后,将经营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大规模撤销乡(镇)级以下营业网点,这一举措直接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网点整体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农村网点是在原邮政储蓄所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网点改建,网点整体数量相对有限。农村信用社出于成本核算以及赢利动机的影响,也在逐步地将部分存款规模多年停滞不前、亏损严重的网点退出市场,网点总量呈逐步减少的态势。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只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建立分支机构,各乡镇不设立服务网点,网点数量相对***。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整体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有效覆盖农村的每个乡镇,甚***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

  2、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目前,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业务品种还仅限于对公结算、居民储蓄以及银行卡业务,贷款业务也只开办了商户联保、个人小额贷款等小额信贷业务、个人存单质押业务,部分代收代付、代理保险、国债销售等中间业务,业务品种相对较少。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也同样体现在传统的存贷业务,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等也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尝试,再之科技手段落后,刚刚实现电子化办公,金融服务品种、服务手段相对单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形成了以粮棉油贷款业务为主,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转化及农业科技等新增业务领域为辅的业务范围,但业务品种仍旧有限。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已严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1994年农业保险市场化后,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呈现出保费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农业保险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二、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的***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政府主导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以及农村保险体系。”[8]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根据《农业信贷法》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和其他服务,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政府农业政策,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业信贷公司和小企业管理局。

  农民家计局是美国农业部的直属单位,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的农民解决收入短缺的问题,其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发行债券。农民家计局目前的职责有两个:一是提供贷款和担保,主要包括农场所有权贷款、经营支出贷款、农房建设贷款、水利开发和土壤保护贷款等,同时担保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农民家计局贷款计划向农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提供有效担保,并补贴由此而产生的利差;二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农民家计局的贷款期限较长、利率较低,贴息及其他方面的损失均由政府拨款弥补。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是为促进和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而设立的,是美国农业部的下属机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达到提高整体农村电气化水平的目的,其资金运用也是以贷款和担保为主。贷款期限可长达35年,利率极为优惠,年利率仅为2%。

  商品信贷公司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稳定保护局下属的一个公司组织,主要是为应对自然灾害和农业危机而设立的,其主要功能是管理实施价格和收入支持计划,进行价格支持,控制农业生产,避免因波动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商品信贷公司的资金全部由政府国库拨付,其资金运用形式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和支付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无追索权贷款、灾害补贴、差额补贴,有追索权贷款。

  建立于1953年的小企业管理局是由美国国会拨款建立的一个联邦政府贷款机构,专门为那些不能从其他正常渠道获得充足资金的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这里的小企业主要是指独立经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企业。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不但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基本的金融服务,还经常为农民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对农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以此帮助农民更快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金融服务的提供,不但确保了贷款的及时回收,而且大大提高了政策性资金的利用效率,为贷款项目的成功运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农村合作金融制度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主要由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及土地银行合作社三大系统组成,均是由联邦政府出资,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政府负责管理。其中,联邦中期信用银行是美国***重要的农业信用合作系统,其职能主要是解决农民中短期贷款难的问题。该系统由12家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组成。每一家银行下属都拥有众多的生产信用合作社,在生产信用合作社内部实行股权所有制,借款人必须拥有相当于借款总额5%-10%的合作社股金或参与权论证。联邦中期信用银行提供的中、短期贷款期限一般为1-7年,该系统主要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联邦农业债券以及向商业银行等借入的资金。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只对其下属的生产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和贴现,而不直接对农场主贷款,也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属于中间层。生产信用合作社从银行借得资金后,负责对农场主发放短期生产贷款,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联邦土地银行系统,它是由12个农业信用区的联邦土地银行及其下属的合作社共同组成,也实行股份所有制,贷款对象主要是个体农场主、农业生产者或与农业有关的借款人,而其下属的合作社一般不办理贷款发放具体事宜。主要提供长期贷款,贷款期限为法定的5-40年。每个合作社必须向联邦土地银行缴纳本社社员借款总额的5%股金,以此获得借款资格。因为实行的是合作社,所以银行股权归全体合作社所有,也间接地归全体借款者所有。联邦土地银行不办理短期贷款。

  (三)美国的农业保险

  美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体系是以1938年颁布的《联邦作物保险法》为基础,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主要包括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私营保险公司、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3个层次。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在中央政府及各州均有设立,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性险种条款、控制各类风险,以及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私营保险公司是具有经营农业保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遵循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规定具体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对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强力的经营管理和保险费补贴。美国农业保险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主要有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团体风险保险、收入保险、冰雹险及其它试办险种5个类别。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主要负责销售保险单及具体业务的实施。

  美国的农村金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以及农业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成熟完备、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体制。基本特征是以强大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个人信贷为基础,以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大格局。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不仅形成了庞大复杂的农村金融制度,而且较好地适应了美国的国情,较快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

  (一)用立法手段保障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法律的保证和规范。美国不但在创建农村金融制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还在出台各种优惠措施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通过立法形式来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如美国依据1916年的《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建立了联邦土地银行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各国都通过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农村金融组织的业务行为,用立法手段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此同时,农村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农村金融法律和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二)政府要大力引导,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从美国来看,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健全、完备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保证。为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政府可以在资金扶持、财政税收、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刺激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

  当前,我国要继续发挥农信社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优势,按照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原则,按照股份制方向稳步推进改革。积极支持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择机上市融资,鼓励投资、收购、兼并重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的资本补充机制和不良贷款的防控机制,努力把农村信用社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银行。要加强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货币、财税、监管等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要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有利契机,在稳定县域机构和业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的信贷扶持力度,努力将中国农业银行打造成为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支柱和骨干。邮政储蓄银行要充分利用原有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各类信贷业务,不断加强和完善内控风险管控能力,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扩大信贷投放规模,逐步发展成为与农村信用社相比拟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商业银行以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等方式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服务力度。

  要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9]要不断调整、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立符合“三农”经济特点,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三)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中指出:“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10]

  我国应加强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建设。由***出资建设农业再保险公司,为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农险公司和各类新型农村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强化国有控股商业保险公司的支农责任,加大其对县域乡镇保险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服务“三农”的作用;引导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出资设立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保险机构,鼓励支持各类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多形式、多层次、多主体的中国农业保险体系。

  注释:

  [1][9]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Z].2009—12—31.

  [2]项俊波。2009中国农村金融论坛开幕致辞[J].农村金融研究,2009,(11):6.

  [3][5]曹佃军。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研究 [D].山东大学,2009.

  [4]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网。

  [6][7]韩俊。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J].农村金融研究,2009,(11):28.

  [8]***成军。农村金融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吉林大学,2009.

5、哪个***农业***发达?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之一。美国的农场每年生产价值900亿美元的农产品。美国的农夫生产了占世界50%的玉米,20%的燕麦,以及15%的鸡肉、猪肉、棉花、菸草和小麦。

  1850年,美国差不多有五分之三的工作人口是以农为生。今日,只有5%(约425万)的人仍务农。国内绝大多数的家畜及粮食作物与工业作物都靠他们生产,同时也供应出口。

  机器与科学耕种方法的大量使用,使得人力的需要更加节省。1820年,一个美国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只能供给4个人;今天,一个农民所耕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56个人。美国的农民利用牵引机、播种机、耕耘机、收割机以及其他的机器从事农作,这些设备只需很少的人便能经营一个很大的农场。现代耕种法包括改良肥料、有抗病力植物、作物轮耕与家畜的科学饲养喂食法等。作物生产过剩,寻找市场成为重要的课题。

  美国约有90%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其他的人则租用别人的土地耕种。美国农场规模相当大,在七十年代中期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440亩。而当农场变得愈来愈机械化时,农场土地的面积也就不断地增加。

  三十年代经济大恐慌期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一连串的法令以保护农民、防止低价、管制过剩谷物以及鼓励水土保持。这些目标直到今日还是联邦农业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美国土地上谷物的耕种面积约达33,600万亩。谷物种类与耕种方式,则依各地不同的气候与土壤而有所改变。在落矶山以及新英格兰,农民们首先栽种谷物以便养家活口。然后,小型的农场也生产一些日常用品与家禽供应邻近的城市。但是在加州南部,农民们发现那儿的土壤、气候、平坦的陆地与沿海平原都适宜栽培菸草及棉花,这些作物的栽培形成一片片有系统的耕地与农场。在中西部,拓荒者们发现宽广、肥沃的土地适合多种谷物与牧草,今日,这块仅占美国面积五分之一的土地上,却包括美国60%谷物耕地。

  无论就种植面积或经济利益来说,玉米都是美国***重要的作物。其他的重要作物,依次分别是小麦、大豆、菸草、棉花、甜菜、花生、甘蔗、橘子、大麦、苹果、葡萄以及许多其他的作物。

  美国四分之一以上的面积都是牧场及草原。西部11州的面积约达10,600万亩的公有土地分成许多牧草区,私人的牧场主人经内政部许可,可以使用这些牧草区。

  乳牛与肉牛是美国农场里***重要的家畜。中西部的农场及西部大丘陵区是饲养肉牛***多的地方;美国的乳牛带则由美国南部,从新英格兰向明尼苏达州伸展。大部分的猪饲养于中西部的玉米带。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农夫都养有鸡群,以补充家中的肉类与蛋。不过也有一些农夫特别饲养大群的肉用鸡或蛋用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首码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