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6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1、马首是瞻意思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语法】:动宾式;作状语、谓语;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近义词
亦步亦趋 [ yì bù yì qū ]
【解释】: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示例】: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2、马首是瞻的意思 怎么理解马首是瞻
1、马首是瞻,汉语成语,拼音是mǎ shǒu shì zhān,意思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2、近义词:唯命是从、如影随形、亦步亦趋。
3、反义词:众叛亲离、分崩离析、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4、示例: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帅之“~”,然而他不是大帅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3、马首是瞻的典故寓言故事
马首是瞻(拼音:mǎ shǒu shì zh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早出自于《左传·襄公十四年》。
“马首是瞻”的原义是作战时,士兵依主将的马头决定前进的方向。后比喻毫无主见,服从指挥或跟随他人进退,不敢稍加违背;在句子中可充当状语、谓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之事常有发生,而小国为求自保,有时缔结联盟共同抵抗强国。这其中,以晋国为首,联合鲁、齐、卫、郑等国共同抗秦是***常见的联合形式。因为那时秦国雄踞西部,国力强盛,所以就想往东扩展,因此与东边的各国之间频频发生战争。 [2]
有一年,晋将荀偃为统帅,率领联军向秦进发。到了泾水河边,各国军队见水流湍急,便停止前进,纷纷安营扎寨,谁也不肯先渡河。统帅荀偃急忙召集各国将领、谋士商量此事。大家致认为,攻打秦国势在必行,因此决定打造船只分批渡河,然后和秦军决一死战。几天以后,船只打造完毕,在鲁国和莒国军队的带领下,各国军队相继渡过了泾水。 [2]
这边秦军见各诸侯国集结军队在泾水河边造船渡河,就暗中派人在泾水上游投放了毒药,毒死了联军的许多人马。郑国军队十分气愤,率先向秦国发动了进攻,各国军队也都跟着郑军一齐出击,一直打到秦国的械林。但秦军面对人数众多的联军也毫不退缩,仍然顽强抵抗,战斗不止,双方军队僵持了很长时间。联军统帅荀偃见各国这么多的人马都打不过人数比他们少得多的秦军,心里非常着急。他一时情急,没有和各诸侯国的将领商量,就下达了一道命令:“明早早晨鸡 一叫,全军就要驾马套车,填平水井,拆掉炉灶,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大家都要看我的马头行动,我的马跑到哪里,你们就要跟着打到哪里。” [2]
魏国将领栾黡听到荀偃的命令非常反感,他气愤地对手下军士说:“ 荀偃的命令太过专权独断,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他这样说根本就是不把我们魏国放在眼里。好,他的马头向西,我就偏要向东,我不听他的命令又怎样。”于是,他掉转马头,率领魏国的军队撤回国去了。其他各国将领看到这种情况,各个人心涣散,谁也不跟随荀偃进攻秦国了,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荀偃此时后悔不已,他说:“我的命令下错了,已经追悔莫及。如今军心涣散,人心不齐,士兵没有一点儿斗志,将领们也都不想作战,已经是未战先败了。如果再强行进攻秦国,只会白白牺牲。”于是,只得沮丧地下令撤兵回国。
4、“马首是瞻”由什么典故而来?
01 “马首是瞻”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晋国荀偃想早点发动总攻,向联军将领要求: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后来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诸侯联军的中军帅是晋国的荀偃。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天亮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下军帅栾黶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去了。全军顿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5、马首是瞻是何意?出自于哪?
这个典故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一个人。常写作“唯……马首是瞻”。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虽有联姻,但为了各自的利益,却经常相互争斗。公元前558年夏天,晋悼公派元帅荀偃和栾黡(yǎn演)率鲁、莒、郑、卫等国军队攻打秦国。军队到达泾水,诸侯的部队不愿意过河。晋国大夫叔向朝见鲁卿叔孙豹,并决定由叔向去准备船只。叔孙豹念了《匏有苦叶》这首诗中的一段,进行了动员。后来,鲁国、莒国的军队首先渡河。郑国的子蟜进见卫国的北宫懿子说:“亲附别人而自己不坚决,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厌恶了,把***置于何地?”懿子很高兴,于是两人去见诸侯的军队,劝他们渡河。军队渡过泾水以后,秦国人在泾水上游放了毒物,诸侯的士兵死了很多。郑国司马子蟜率领郑军前进,其他***的军队也都跟上来了。联军开到秦国境内的棫(yù玉)林,秦国仍不愿媾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